因應國家實業建設而生的交通大學
2018年交大在台建校一甲子,圖書館將於四月份推出校史特展「交大人的冠冕」。屆時將有350件珍貴展品與讀者見面,並依交大緣起、抗戰鐵路與交大人、交大之在台建校、中央研究院院士與交大人等主題單元,呈現團結友愛、飲水思源之交大精神。本期電子報,介紹交大如何因國家實業建設而生,並刊出數件展品讓讀者先睹為快。
新竹交大,1960年代 | 滬校圖書館,1920年代 |
一、交通大學的起源-上海南洋公學
中國近代之興學運動,與台灣之淪陷直接相關。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有感「興學樹人」乃當務之急,繼是年八月於天津創立北洋學堂後,再於一八九六年創設南洋公學於上海,此即國立交通大學之前身。南洋公學(滬校)初辦時期,歸郵傳部管轄,經費來自招商、電報兩局,初設師範科,並續增外院、中院及高等預科等。光緒三十年後,南洋公學隨兩局改隸商部、郵電部等,除更名外並添設商科、鐵路科、電機科及船政科等。民國元年滬校易名為「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改鐵路科為土木科,並增設鐵路管理科等。觀其脈絡,南洋公學從創校之初便往實業教育發展,所培養之實業人才,在中國現代化歷程中扮演積極且重要之角色。
二、合併滬校、唐校及平校,成為交通大學
唐校東西樓,1930年代 | 平校交通博物館,建於1935年 |
唐校起源於光緒三十一年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袁世凱所籌設之鐵路學堂,後改名唐山路礦學堂。平校則起源於宣統元年(1909年)郵傳部尚書徐世昌所創辦之鐵路管理傳習所。唐校、平校的設立,出發點皆為培育路礦、鐵路建設等人才。民國之後華北幾條鐵路的興築,唐校同學貢獻最多。而漢口、廣州等重要城市,第一座無線電台均為滬校畢業生所主持建立。民國十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公綽,考量學科發展及管理上之需要,將交通部所轄滬校(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平校(北平郵電及鐵路管理學校),合併稱為「交通大學」,並增加經費與設備,以培植更多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當時各院畢業生在建設國家與交通事業的行列中,日漸肩負起重要任務。
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軍興,各校次第淪陷,滬校部份師生南遷重慶另設分校,唐、平兩校則輾轉播遷貴州設立分校。抗戰期間,交大校友已遍及鐵路、公路、航運、電信與郵政界,並一稟苦幹實幹之精神,以愛國情操致力國家建設。這些於抗戰時期養成的老學長,約有一千人於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來台,對台灣經濟建設貢獻鉅大。例如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尹仲容學長,推動電子、電信事業的方賢齊學長,負責石門水庫建設的蔣夢麟與淩鴻勛學長,督導十大建設有功的陳樹曦學長等。另有許多校友發揮學術專長,貢獻國家,例如首創應用數學系的林致平教授,協助台灣制定經濟政策與賦稅改革的劉大中教授,及經常義務返台指導及協助推動科學園區設立的朱蘭成教授。除以淑世精神服務國家社會,以團結著稱的海內外校友,更於民國45至47年推動交大在台復(建)校,至今育才無數,無論工業界、商界、交通運輸及人文社會領域,均可見交大人建設國家之身影。淩鴻勛老校長於民國七十四年所頒之校訓「知新致遠,崇實篤行」,似已深植交大人心裡,並落實於造福人類社會之宏願中。
三、展品先睹為快
1、記五十年前校慶(手稿)
淩前校長回憶1926年交大30週年校慶,有幾大特色:為紀念唐文治先生,將大禮堂改名文治堂;舉行工業博覽會;鋪設環校小鐵路與小火車等。
2、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職令
程嘉垕學長畢業自上海交大機械系,193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機械碩士,1941年放棄博士考試返貴州大定,參與航空發動機製造廠興建並擔任鑄工課長,1946年造出我國最早之航空發動機。
3、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參觀交大電子研究所
1965-1975年間,經國先生曾數次造訪交大,關心半導體研發成果與實驗室教學。1978年博愛校區已不敷使用,行政院秘書長費驊校友向蔣經國院長建議移撥威武營區予交大當新校地,獲其支持並說服軍方遷讓,交大始有光復校區之闢建。
4、交通大學博愛校區竹銘館 & 飲水思源紀念碑
攝於交大創校75週年校慶。竹銘館係交大在台建校之第一棟校舍,民48年初夏落成,民52年交大校慶時,學校當局以此接淩鴻勛先生(字竹銘)七十秩慶,正式將此行政大樓命名為「竹銘館」。
5、張懋中校長之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 JJ Thomson 獎章
張懋中教授因研發半導體通信元件,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獲IET頒授2017年J J Thomson獎章。張校長畢生投注科研及教育之熱忱與卓越貢獻,實在是青年學子之表率。
參考資料:
1、交大精神-在國立交通大學六十週年紀念會講 (四十五年四月八日),張其昀,1956。(校史典藏號:301-0004-0003-014)
2、交通大學與交通部-交通大學七十八週校慶講辭(六十三年四月七日),淩鴻勛。(校史典藏號:301-0004-0003-009)
3、上海交通大學之研究(1896-1949)。(校史典藏號:301-0004-0003-014)
文 / 特藏組 吳玉愛
編註:此文撰寫時為交通大學,2021年2月交大已與陽明合併為陽明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