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電子所第一屆研究生入學記
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遷台,交大復校乃許多海內外校友共同之願望。1956年4月,旅美校友趙曾珏學長等致電交大在台同學會,建議交大在台復校並創設電子研究所。次年5月,由教育部會同國防、經濟、交通四部會呈請行政院,請求恢復國立交通大學並設立電子研究所。同年10月,行政院通過此案,並聘請淩鴻勛先生擔任籌備處主任委員。1958年6月1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於台北市羅斯福路設立辦事處,並由李熙謀先生擔任第一屆所長。10月第一屆研究生入學就讀,成為爾後國內電子工業的尖兵,本期電子報,就讓我們透過史料與照片,回首當年來時路…。
壹、入學前奏曲
(一)電子研究所課程草案,頁一
對於第一屆研究生課程的設計,交大師長們均極用心,旅美的趙曾珏、朱蘭成、鄭鈞等校友亦經常提供寶貴意見。除設計了應用數學、電子迴路、電磁理論等必修課程,尚提供脈衝迴路、輻射系統、真空管設計與製造等建議選修課程。
(二)對外公佈招生訊息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函中央日報、新生報、聯合報、公論報、徵信新聞-檢奉本所擬定於本年暑期招考研究生廿名新聞稿一份,民47年4月25日。校史典藏號:203-0204-0001-008) |
1958年4月,交大籌備工作進行順利,電子所擬於暑期招考第一批研究生廿名,因此發函中央日報、新生報及聯合報等各大報公告周知。報名資格限定教育部立案之大專院校理工學院畢業生,考試科目則含國文(含三民主義)、英文、數學、物理學、電子學原理等。
1958年5月,電子所籌備委員會正式敦聘李熙謀、張丹、盛慶琜、繆超鳳等學者為研究所兼任教授,百年樹人大業即將展開。
(三)儀器募集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函繆超鳳先生-檢送有關單位及美國同學會捐助之器材清單,擬請補充規範及數量。(副本),4頁,1958。校史典藏號:203-0204-0001-014) |
電子所之籌設,校友堪稱出力最多。有關儀器之籌募,除在台及旅日校友負責向任職單位勸募相關設備,在美校友更是全力募集各樣研究設備及器材。此份資料即可見海內外同學會於47年5月時已募到近六十種設備,例如Electronic Counters,Analog Computer,Crystal growing machine,Microwave Meaning Set等。
貳、開學典禮
(一)淩鴻勛先生主持電子所第一屆開學典禮
民國47年10月6日上午九時,交大電子所於台北市貴陽街實踐堂舉行開學典禮,因李熙謀所長赴歐參加會議,因此由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淩鴻勛老校長主持。
淩校長致辭首先提到,交大創始於1896年(上海南洋公學),所培育之電機人才對國內電氣事業貢獻極大,而今發展電子,對於自由中國之工業、交通及軍事等用途甚廣。電子所之籌設係由政府決策及交大同學共同完成,例如儀器設備、在美延聘教授由留美同學負責,新竹校舍由在台同學發動募捐興建,用地則由新竹縣政府撥贈。最後感謝教育部梅貽琦部長,(清華大學)捐贈本所美金五千元,作為添置儀器之用。
(二)各路菁英,齊聚交大
第一屆研究生20名,於台下聆聽師長訓辭,神情專注。由於交大電子所為國內首創之電子研究所,入學研究生均為各路菁英,例如郭南宏、鄧啓福、陳榮淦學長皆來自台大電機系。
(三)師長與第一屆研究生合影
前排右七為淩鴻勛老校長,其右手邊為教育部長梅貽琦(前清大校長),兩人為清、交在台復校的重要推手。前排右二為盛慶琜教授,右四為鍾皎光教授,二人後均曾出掌交大。而交大夙以校友團結著稱,多位關心交大復校的滬、唐、平老校友,亦蒞臨盛會,如台鐵人陳樹曦(二排右七)與孫中和先生(二排右六)等。
參、自台北遷回新竹博愛街校址
(一)暫借台大教室上課
雖然電子所已於六月一日正式成立,建校基地已擇定新竹市博愛街縣府所贈三甲地,但校舍仍在籌建中,需待隔年方能完工。因此第一學年,係向台大商借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及學生宿舍等。上圖即為電子所第一屆研究生攝於台大工程館教室外。
(二)交大博愛校區動土典禮
1958年12月14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舉行校舍開工典禮,熱心協助交大取得基地的新竹縣長及議員亦參與盛會。右一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淩鴻勛老校長,左一為校友徐恩曾先生(籌備委員之一)。
(三)竹銘館落成,全體師生遷回新竹。
竹銘館為交大電子研究所第一座校舍,於四十八年初夏完成,全部建築經費新台幣參佰萬元,由校友會捐款貳佰萬元,另美援經費補助壹百萬元。建築設計者為名建築學者盧毓駿先生,先生古道熱腸,拒受報酬。竹銘館落成後,暫棲台大的全體師生終於九月時遷回新竹,自此有了溫暖的家!
參考資料:
1、交大電子研究所開學典禮紀盛,2頁,1958。校史典藏號:301-0004-0002-019
2、交大電子研究所八年,交大電子所編印,1966。
文 / 特藏組 吳玉愛
編註:此文撰寫時為交通大學,2021年2月交大已與陽明合併為陽明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