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域文獻引用概況-化學領域文獻引用情形
化學為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發展至今已衍生出許多相關學門,如應用化學、生物化學、化學工程等,包含許多生命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相關學問,許多最新理論研究與實驗結果發表在於學術期刊論文之中,對於學術期刊的引用非常頻繁,但除了期刊文獻也常發表與引用會議文獻及圖書資料。
化學領域是基礎科學中發展相當久遠的一門學科,在科學革命之前,煉金術盛行的西方世界與中國古老煉丹術就有相當多化學知識的應用,在科學發達的當代,化學期刊更是蓬勃發展數量驚人,國內大學中有許多學校化學相關系所的文獻,與校內其他系所相比能獲得最高的引用數(註一),顯見該學科領域在國內也具有相當豐沛的研究能量。在文獻發表數上,物理領域雖也有相當多的期刊數量,依然低於化學領域,在引用數的表現上,物理領域也由於期刊較少,少於化學領域(註二)。
對於大量的化學期刊與物理期刊,圖書資訊學界為了擬定適當的館藏發展政策,對於期刊的引用情形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期望取得各學科文獻的使用資料進行館藏汰換作業,民國83年周曉雯對於台灣地區化學期刊進行了引用文獻的老化研究,發現化學期刊文獻平均每篇引用文獻22.86篇,引用類型以期刊文獻最多,比例高達81.58%,圖書次之,佔11.74%,會議論文再次之,約2.52%,專利文獻第四佔1.06%(註三)。
此外,在周曉雯的研究中亦發現,八種核心化學期刊即可滿足國內化學領域學者三分之一的需求,只要有22種期刊即可滿足讀者二分之一的需求量,132種期刊就可滿足80%的期刊文獻引用量,依據引用統計發現,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被引用次數約佔全部期刊引文總數的9.86%,為最重要的化學核心期刊(註四)。但這僅是83年當時的研究結果,在科學發展日行千里的現在,許多期刊不斷推陳出新,愈來愈大量的資訊包含在各電子資料庫中,遠超過研究當時的期刊數量,132種期刊如今是否可滿足八成的研究需求仍須再進行調查研究。
即使在相同的學科領域,在不同國家也會有不同的發展,Helena Tellez & Jose M. Vadillo調查22國18個分析化學期刊進行了相關研究,以2000-2007分析化學文獻出版量來看,在歐盟15國中,德國為最大宗,佔整體21%,西班牙15.5%,英國15%,法國12%、義大利10%,此五國是歐洲最多分析化學文獻出版的國家;但計算各國出版之文獻平均影響係數時,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與英國是前五名,將歐盟15國加上挪威、瑞士、美國、加拿大、中國、日本及印度來比較可發現,以出版量來看美國最多,佔22%,其次為中國8%,再來是德國7%,第四為日本與西班牙各6%,第五為英國5%;以影響係數來看,美國、中國、西班牙、日本與英國的分析化學期刊文獻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且美、日、中、英、西五國是世界上貢獻最多化學期刊刊物的五個國家。此研究亦發現發表較少的文獻至化學領域高影響係數的期刊上,可提升該國在化學領域的文獻平均影響係數;此外,中國在研究資料中近五年有大量的分析化學文獻產出,現已成為最高出刊比率的國家之一(註五)。
在科學領域中,文獻引用以西方為主已經是許多科學家的共通性,在化學領域中亦是如此,美國與英國由於語言的優勢與學科發展的歷史背景,使其在各種科學領域居於領先地位,但目前中國也開始急起直追,鄰近的日本在化學領域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如今化學領域對於文獻的引用及發表隨著中國的興起也開始產生變化,中國的化學期刊已逐漸在提高影響力。
化學領域之研究常利用期刊文獻與圖書,目前ISI資料庫的分析工具,可幫助進行期刊文獻的相關量化研究,了解領域的發展趨勢,透過掌握期刊論文資訊,幾乎就能了解化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情況,但化學領域對於會議論文、專利文獻與圖書也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在收集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時不可忽略。
註一 吳孟瑾.台灣地區學術文獻被引用情形之研究:探討12所大學學術影響力.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註二 Tsay, M. (2009).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cientometric data between journals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SCIENTOMETRICS, 78(2), 279-293.
註三 周曉雯.我國台灣地區化學期刊引用文獻老化之研究.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論文叢刊. 台北市: 漢美.
註四 同註三
註五Tellez, H., & Vadillo, J. M. (2010). Bibliometric study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0–2007: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and journal preferences by country.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397(4), 1477-1484.
文 / 吳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