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鴻勛先生與粵漢鐵路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正當兩岸擴大舉行各項紀念活動時,我們當知交大人在這段歷史中並未缺席,尤其當年在大後方的開山築路及架設電信、電報通訊網等,均充滿了交大人的熱血足跡。其中中外所熟知的粵漢鐵路,係抗戰前期中國對外最重要之運輸要道,在抗戰期間對大後方的運輸補給亦發揮了莫大功能,而這條鐵路能於戰前順利完工及通車,正是交大老校長淩鴻勛先生的重要功績。本期館訊,發展館特邀讀者一同回顧歷史,見證當年。

壹、淩鴻勛先生與交大

淩鴻勛先生(1894~1981),字竹銘,廣東番禺埔屬人。先生幼時即隨父輩熟讀四書五經,宣統二年(1910)以官費生考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原名南洋公學,係交通大學前身。後改名南洋大學)(圖一),就學期間,曾與同學組織「南洋學會」,擔任總編輯,並發行南洋大學第一本學生刊物-《學生雜 誌》。民國四年(1915),先生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南洋大學土木科,受唐文治校長推薦,由交通部派送美國費城「美國橋樑公司」實習(圖二),初任繪圖 員,再入工廠實作(開機、油漆、作木模、鑽切、鉚釘等),這段實務經驗對先生日後在鐵路工程事業上的發展,有極大助益。民國六年(1917)凌氏由費城工 廠調回紐約總公司,除日間之實習及監工外,並於夜間至哥倫比亞大學選修相關課程。民國七年(1918)返國,受交通部次長葉恭綽先生重用。

民國九年(1920),交通部派淩鴻勛先生代理南洋大學校長,其後北洋政府改組學校,先生乃返回交通部任職。民國十三年(1924),先生重回南洋大學,出掌校務,時年三十一,是當時中國最年輕之大學校長。民國十六年 (1927)先生離校退職,全心投入中國鐵道建築,貢獻卓著,被譽為繼詹天佑之後的「中國鐵道聖人」。國府遷台後,先生於中油公司擔任董事長,並極力奔走 交大在台復校事宜,民國四十六年(1957)出任「交大電子研究所」」籌備主任,交大得以於隔年順利復校,先生居功厥偉。功成身退後,博愛校園仍常可見老 校長慈藹身影(例如圖三),或捐贈私人藏書,或協助募款,或於畢業、校慶、館舍開工等重要典禮中殷殷期勉,愛校之心未曾稍減。民國七十年(1981)先生 以八十七高齡辭世,生前文書文物多捐贈交大校史館,這些珍貴史料,不但是先生一生歲月之精華,更是研究中華民國教育史、鐵道史,以及交通史不可或缺的重要 資產。

(圖一:宣統2年,淩鴻勛17歲考入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時報名用的照片)
(圖二:民國5年,淩鴻勛於美國費城「美國橋樑公司」繪圖設計室)
(圖三:淩鴻勛攝於交大博愛校區竹銘館前圓環,民國49年6月26日)

貳、淩鴻勛先生得意佳作-粵漢鐵路

民國十六年(1927)淩鴻勛先生卸下南洋大學校長一職後,於上海寓所編寫橋樑學及工廠設計學等書,八月應廣西省當局之邀,赴梧州擔任工務局長。民國十七 年(1928)國民政府於行政院下設鐵道部,積極從事鐵道建設,民國十八年(1929)淩鴻勛先生獲孫科部長之邀到部擔任技正,協助部聘顧問華特爾(J. A. L. Waddell)勘查平漢鐵路橋粱。這段乘坐手搖車並且早出晚歸的日子(圖四),總計勘驗了北平至保定間鋼橋二百八十餘孔。六月間,鐵道部改派淩鴻勛為隴 海鐵路工程局長,開啟築路生涯。

民國二十一年(1932)九月,淩鴻勛奉調為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師,主修株州至韶關四百五十六公里鐵道。粵漢鐵路自清末即著手開鑿,北起武 昌,南至廣州,縱貫鄂、湘、粵三省,為連接長江及珠江之交通動脈,無論是從經濟、政治或戰略層面而言,均有重要地位。惟株州至韶關段因需穿越崇山峻嶺,且 缺乏工款,一直未能修築打通,以致粵漢無法全線通車。淩鴻勛接任工程局長後,與原有工程人員真誠合作,並成忘年之交。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株 韶段先借用英庚款七十萬元,修築韶關至樂昌段五十公里並於五月底完成通車。而四月時鐵道部依淩鴻勛建議,於南京召開「粵漢鐵路三段統一標準會議」,將廣 韶、湘鄂、株韶三段,採用同一部定標準並進行改善工程,奠定粵漢鐵路全線運輸基礎。八月株韶段全線分七總段全面開工,並將工程局由廣州移至衡陽,便於居中 指揮。民國二十五年(1936)四月二十八日,株韶段南北兩段於湘南太平里車站接軌,由淩鴻勛打下最後一口道釘(圖五),全段舖軌完工。七月時淩鴻勛奉派 為粵漢鐵路管理局局長,九月一日粵漢鐵路正式通車,全長一千零九十六公里。翌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決議授予淩鴻勛「榮譽金牌」,以獎勵其完成粵漢鐵路之貢獻 (陳立夫先生手稿全文,圖六)。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抗戰軍興,淩鴻勛奉國民政府之令,於八月速完成粵漢、廣九鐵路之接軌,所有集中於廣州之國庫現銀五千萬元專車,順利過軌轉 運九龍,以備長期抗戰之需。十月淩鴻勛交卸粵漢鐵路管理職後,投身湘桂鐵路、西北公路、寶天鐵路等之建設,民國三十四年(1945)一月奉派為交通部常務 次長,遂由天水返重慶就任新職,致力戰後交通復原之籌畫與執行,十月獲國民政府蔣主席頒發抗戰勝利勳章(圖七),不飭為淩鴻勛十六年築路生涯的完美句點。

(圖四:民國18年,淩鴻勛(前排中)乘手搖車沿路勘察)
(圖五:民國25年粵漢鐵路通車紀念;淩鴻勛打下最後一口道釘。展示於竹銘紀念室)
(圖六:民國29年,陳立夫致淩鴻勛-中國工程師學會擬授予淩榮譽金牌)
(圖七:民國34年,淩鴻勛獲蔣中正主席頒發抗戰勝利勳章)

參、粵漢歲月之遺憾-驟失二摯親

粵漢鐵路自清末開始興建,便歷經籌借外債、美國合興公司取得築路權卻又無力承擔巨額借款等波折。光緒三十年(1904)湖廣總督張之洞發起廢約贖回路權, 由粵、湘、鄂三省自築後,亦常因政局不穩及工款告竭而時有中斷,其中株韶段更是停頓多年,直到獲英庚退款方能重啟修築。淩鴻勛於粵漢鐵路通車前所撰 之”Canton-Hankow Railway”一文(圖八),便可一窺粵漢築路之複雜及艱辛。

真實的人生,有時其千迴百轉更勝山路之曲折。民國二十三年(1934)當淩鴻勛與元配石夫人沿粵漢路至廣州時,夫人染病驟逝,留下五名子女於南京由蘇鳳平 女士照料。在好友建議下,淩先生於隔年與蘇女士在蘇州完婚,破碎家庭得以再次圓滿。民國二十四年(1935)冬,淩鴻勛邀好友地質學家丁文江至粵漢鐵路察 勘煤礦,不料丁先生夜宿衡陽鐵路招待所時,因天寒燃煤中毒,於次年一月過世,淩先生悲痛之餘,親書<悼丁在君先生>一文(圖九)以誌追思。而連失兩位摯親 好友,實為淩鴻勛築路生涯中最大之遺憾。

(圖八:Canton-Hankow Railway,by H. H. Ling. Progress Supplement)
(圖九:悼丁在君先生,淩鴻勛書,民25年)

肆、延伸閱讀

如果您想更多瞭解粵漢鐵路株韶段的點滴故事,可以參閱以下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

1、簡笙簧<淩鴻勛(一八九四~一九八一)>,《中華民國名人傳》第十二冊 頁219-235(近代中國出版社,民81年初版)。

2、簡笙簧<淩鴻勛與抗戰前中國鐵路建設>,《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頁

319-3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2年出版)。

3、淩鴻勛<憶丁文江先生:並記其對於鐵路的意見>,《暢流半月刊》第15

卷第1期,頁2-3。

4、淩鴻勛<鐵路叢談 (十三):粵漢築路回憶>,《暢流半月刊》第7卷第6-8期。

5、交通大學發展館網頁(校長區‧淩鴻勛1894-1981 )

文 / 特藏組 吳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