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NYCU陽明交大圖書館-陪你做研究

[SRM經驗分享] What Do Researchers Do? 從SRM學到真切的研究歷程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鏗任助理教授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的挑戰

近年來,國內研究所的快速擴張,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不但有機會深入接觸研究的世界,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所新生是經由就讀研究所轉換跑道或加強跨領域的知能,發展斜槓人生所需的第二、第三專長。一般而言,研究方法課程會安排在研究生修業的第一年,身為研究初心者的重要推手,研究方法課程的授課老師責任重大。但也正因為學生背景越來越多元,研究方法的老師也面對更多的挑戰。以交大教育研究所為例,方法課程的老師在教學上就需要因應:

從上述的挑戰,可以發現研究所的老師其實也和國高中老師面臨類似的課室情境:準備度、興趣、與學習風格落差越來越大的學生。因應學生需求各個不同,我們能如何在教學上做到學習內容差異化、學習過程差異化、學習成果差異化的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呢?

與SRM結緣

認識SRM對我來說完全是無心插柳。我並不是因為身為SRM的使用者、或曾經受到圖書館員的推薦而認識這套資源,而是多年前在國外從事研究分析師的工作時,被Sage負責稿件徵集的專員主動聯絡而得知。當時Sage還正在先導蒐集SRM的個案文章,幾位徵集專員過濾Sage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方法、聯絡近期刊載在學術期刊上的作者,請作者考慮投稿。這位專員提到Sage期待研究人員能夠在SRM當中說出「為了學術新手,說出從事研究工作的旅程。特別是那些無法在期刊文字中寫出的酸甜苦辣、遇到的挑戰、以及作者從中得到的收穫」。換句話說,當作者在期刊文章所刊載的是一份「說研究」(telling research)的成果時,Sage希望SRM的個案作者能夠描述的是他如何「做研究」(doing research)的歷程。這些難以在期刊文章也好,或者是研究法教科書上面所說出來的默會知識,不但是研究人員的智慧結晶,也是學術新手在從事研究工作時遇到各個抉擇點時很重要的指南。

SRM的寫作,是一個內隱知識外顯化(documenting im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ly)的媒介。為了順利協助研究的作者提供SRM個案,專員提供了一系列的撰寫鷹架。例如:請作者提供適合初學者延伸思考的問題、提示讀者可以學到的洞見、強調與讀者對話的口吻、提供讀者建議的書單(而不完全是參考文獻)、不是研究報告而是對研究後進的邀請等等。這些提供給作者的指引,成功將每一份研究中最為原創的核心要素:研究人員在做什麼? (而非研究人員說什麼!),經由一個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展現在初學者面前。每一份字數在兩千到五千之間的坦誠相見,就與那些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雖然刻畫的是同一份研究活動,但是味道上就此大異其趣。不論是選擇何種議題的驅動力、選擇或改變方法的理由、篇幅所限未在正式研究文章中描述的挑戰、與研究場域的把關者協商、如何清檢理本應該,事實上卻不完整也未必精確的政府資料庫等,這些主題不但非常的有價值,也接地氣。身為一位必須常常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種標準當中棲身的教育學門研究人員,我自己本身就很贊同也很欣賞SRM在蒐集案例的作法,因此也先後提供了兩篇文章,登於2017和2018年的collection裡面。

運用SRM在方法指定閱讀

再次遇到SRM,則是2019年初收到交大圖書館員的試用資料庫推介,當時我已經運用SRM在研究方法教學已有三年多。前面提到,研究方法課程老師,面對背景多元的學生有著差異化教學的挑戰。SRM是一套與研究法書籍、期刊文章相輔相成的學習資源,正好幫助我可以實現學習內容和學習歷程的差異化。因為我過去兩年是其中的作者,所以擁有存取全文的權限,可以廣泛檢索我需要的量化或質性研究方法案例,或者是新興的研究策略(例如在網路世界中怎麼做研究)並事先蒐集具啟發性的案例。

考慮到學生的準備度,以及能夠把學生準備好,讓他們進入各個老師們的實驗室繼續碩博士研究,我的課程架構分為三大階段:一般研究知能、研究取徑的介紹、以及研究計畫的發表三個階段。課程進行之前,我會進行簡單的學習能力診斷,在開學之前,除了可以從所務助教處取得新生的畢業系所之外,我會另以Google表單調查學生過去是否有修過任何的研究方法課程,若有,請他們指出是哪些課。我便能以學生的修課經驗,判斷他們的學習需求。針對曾經修過研究方法的學生,就是我分配 SRM英文閱讀的對象。他們相對熟悉社會科學的研究用語,因此讓他們閱讀研究人員以第一人稱描述的研究實例與 lesson learned,既是新的體驗,也會有較大的共鳴;對未修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相關課程的學生則提供原文教科書或經典期刊章節,讓其先鋪墊基礎知識。待到課堂討論時,每一週的研究方法主題都會有來自三種角度的見解:基礎知識的文章、SRM的真實案例、以及我的題綱講解與補充。換句話說,在課堂時間中,學生可以充分認識這些範例文章的價值,課後還能向導讀同學繼續請益。

圖一   學生課前調查的Google 表單

 

SRM的優點與學生回饋

經過幾年的研究法教學,學生對SRM的評論相當正向。特別是在大量閱讀學術研究者講經論道的文字之後,發現其實研究也是有很多「人味」之處,而且每一份研究的完成不僅僅只是研究問題的解答,還有著人生的體悟與成長,也提供了研究所新生一個思考「做研究」這件事情相對於他的生命意義為何的機會。從期末教學反應問卷中,可以見到學生對案例文章的感受:

從上述的學生回饋舉例當中,可以得知我對SRM的採用,受益的不僅僅只是相關系所的學生能有進階素材,事實上全班同學都能有所收穫。換句話說,雖然無研究方法基礎的同學所指定閱讀的是基本教材,但是他們透過相對進階的同學導讀的SRM案例,也仍然能夠學習到案例中研究歷程,並且再一次從同學的講解詮釋中,印證自己閱讀的基礎篇章。雖然我未曾明言,但是這個作法,鼓勵了研究生一同共學,每個人在自己熟悉的主題,都可以是其他人的老師,也實現學習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差異化。

圖二  授課教師對學生期中回饋的回饋

 

本文轉載自台灣國際資訊整合聯盟協會 第302期 Library Watch 電子報 / 感謝教育研究所陳鏗任老師授權提供

編註:此文撰寫時為交通大學,2021年2月交大已與陽明合併為陽明交大。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