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收到博雅書苑社教中心舉辦的「兩種魚販三種生活」演講活動,題目非常特別,本次《從閱讀認識講者》系列讓我們透過閱讀來認識從魚販之子到暢銷作家的—林楷倫。
林楷倫1986年出生於台中,學歷中台科技大學五專部醫事技術系,後續曾就讀銘傳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東海大學社會系與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但都沒畢業。原生家庭讓林楷倫的人生充滿挑戰與轉變,也在他的著作感受一二。
▲圖 / 賴小路攝影 寶瓶文化提供(截自《經理人》做喜歡的工作,才有成就感嗎?)
從小他就在家族經營的魚攤中長大,他的父親是個賭徒,常常因為賭博而欠下巨額債務,父母在他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離婚,在幾個重要時刻感受到父親的背叛。第一次是當他準備結婚時,才發現父親還欠下幾百萬的賭債,且還向銀行貸款。第二次是當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時,父親再次來向他借錢還債。林楷倫賣掉自己的資產來還債,但父親並沒有對他道歉或表達任何感謝之情,反而說他會一直依賴他。這些經歷讓林楷倫逐漸明白,他的人生不能再被父親的問題所牽制,離開家、離開他做了十多年的魚攤。提及對父親的感受,他誠實回答:「我有恨,有多恨就有多愛,但我要提醒自己不能讓愛超過恨的比例,不然我就會無止盡的幫下去,我要警惕自己討厭他的原因,因為我還有我更愛的家庭。」(資料來源:從魚販之子到暢銷作家 林楷倫:離開原生家庭,讓我鬆了一口氣,《親子天下》人物專題故事)
自交大肄業後,林楷倫仍在忙碌的市場裡販魚,在工作之餘,林楷倫開始嘗試寫小說。2020年,林楷倫開始在文學界嶄露頭角,先後獲得多個文學獎的肯定,包含:作品《雪卡毒》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消失的空間》獲第23屆臺北文學獎小說組評審獎、《北疆沒有大紅色的魚》獲第九屆台中文學獎小說首獎。2021年,林楷倫作品《溪底無光》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三獎等。目前出版著作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偽魚販指南》林楷倫|寶瓶文化|2022 「魚販或許在社會形象低下,但以經濟能力來看,我們的階級其實算高的,」作者認為魚販一職若肯努力,其實存錢飛快,只因社會傳統框架,隱隱承受不平眼光。此書是作者的自傳式小說,書中透過描寫主角從小在家族魚販事業中成長,探討了台灣傳統魚販文化、家族經營、生計困境、經濟轉型等議題,同時也探究了人生追尋價值、尋找自我的過程。 |
|
《雪卡毒》林楷倫|寶瓶文化|2023 此書收錄了八篇短篇故事的小說集,包含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共六部得獎作品。探索了人生的不同面向和成長過程,並非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正面成長」,而是包括了各種困難和挑戰。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描述這些經驗,如鉛筆尖戳入手心並斷裂,皮膚癒合的痛苦和魚刺卡在喉嚨,即使用米飯和醋去找醫生也仍然感受到幻痛。作者表示「《偽魚販指南》讓讀者見到人是如何生活,這本書則是讓讀者見到,人是如何成長。」 |
演講資訊
SDGs議題五部曲|「偽」真人圖書館:兩種魚販三種生活
講者:林楷倫(魚販/作家、社文所校友、《偽魚販指南》作者)
時間:2023年3月28日(二)18:30-21:30
地點:光復校區(講者)+陽明校區(遠距教室),細節於行前通知
主辦:博雅書苑社教中心
→→→報名網址←←←
整理完講者的故事,小編想起兩本書的副標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親的人傷得最深?」及「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館藏查詢,如果讀者們對「治癒童年」的主題有興趣的話,編編這裡推薦幾本電子書,希望大家許可以透過閱讀找到共鳴、找到療癒的方向。
《你的傷口,不是你的錯:擺脫家庭情緒勒索及控制,重新療癒自我》林博|出色文化|2022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家庭情緒勒索及控制對個人的傷害,作者以身心科主治醫師專業的角度來分析23個實際案例,來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家庭情緒勒索及控制會對個人產生長期的心理傷害,導致個人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對關係、工作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 |
|
《爸爸媽媽,請你看見我!》蔡沅達|圓神出版|2021 這本書描述作者蔡沅達從痛苦成長到發掘內在潛能的成長故事。書中透過19幅來自作者內心深處的畫作,傳遞出無法言說的思緒和情感,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成長過程中的疼痛、迷惘和孤獨。作者透過畫作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和理解,同時也鼓勵讀者面對自己的痛苦,找到自己的門,並勇敢地打開。 |
|
《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著;林硯芬譯|心靈工坊文化|2021 作者1950年生於瑞士,早年曾為小學老師,現為執業心理治療師。他是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儘管是個擁有數十年經驗的治療師,但母親極端的性格與強大的輿論影響力,於公於私都為他帶來巨大壓力,甚至到了自己承受心理創傷,多次接受治療無果的程度。2010年母親過世後,在出版商鼓勵下勇敢回溯母親生命史寫成書,也為自己糾結的人生帶來釋懷。 |
|
《我為什麼是我?探討原生家庭對個性的影響》高偉雄|橄欖出版|2020 這本書介紹了原生家庭對個性形成的影響,並探討了如何透過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來幫助自己成長和改變。作者高偉雄原是一位機械領域的博士,因緣際會成為一位牧師,書中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經歷和自己過去所輔導的案例,透過對他人和自身的探索,讓讀者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人際關係以及選擇另一半、與上司或同事如何相處等方面。書中也提到了如何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待原生家庭對個性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信仰來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
|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中野日出美著;林妍蓁譯|方言文化|2019 本書提供了一種名為「重生療法」的方法,幫助讀者解開童年傷痕的情緒枷鎖,建立安全堡壘,終止悲劇連鎖,讓愛不再變成傷害。書中作者中野日出美是日本心理溝通協會的代表,透過她專業的心理學知識,點出了5種毒親模式和依戀障礙的4類型,幫助讀者從自身童年經驗找出問題關鍵。除此之外,本書也提供了許多真實案例和實用的建議,協助讀者走出心理困境,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 |
|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吳姵瑩|遠流出版|2019 你總是習慣扮演父母的傳聲筒,或是常聽其中一方大吐苦水?你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小大人」,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一手包辦家中大小事?你總是一直為家庭付出,卻又總是因為無法讓父母開心而感到內疚?請注意:你可能已經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界限,奠定了失衡又不健康的家庭關係。這是一本探討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情感關係的書籍,書中談到的主題包括:過度涉入父母夫妻關係,難以經營親密關係,將原生家庭模式複製到下一代等等。作者以家族系統與家族治療的觀點、心理學理論和實際案例,幫助讀者了解如何脫離原生家庭的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書中也提供了5個步驟,幫助讀者走出糾結,重建自我,並找回幸福的生活。 |
|
《守好你的心理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善良的人,不一定要這麼辛苦!教你懂得保護自我,親近他人,擁有生活「自我決定權」的訓練》文耀翰|讀書共和國|2019 這是一本以心理學為基礎,針對人際關係困難的讀物。作者是精神科醫生兼作家,他想提醒讀者:人際關係的困難不一定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心理界限出問題。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界限,人際關係就很容易變得困難,讓人感到疲憊、無力和不快樂。書中提到人際關係的問題需要從自我照顧開始,就像身體疼痛需要照顧身體一樣。建立心理界限不僅可以安慰自己,還能重新建構人際關係,讓自己達到自我決定權,並且有更健康的人際互動。本書也供了四種不健康的心理界限,讀者可以了解自己傾向哪些類型,並透過對應的自我訓練方法,重新建立心理界限;還提供了五個練習,協助讀者重建心理界限。 |
|
《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黃之盈|寶瓶文化|2017 作者黃之盈從事諮商心理師,透過此書探討原生家庭對於成年人的影響以及如何從原生家庭的傷痛中療癒的書籍。書中以27個真實的諮商案例為例,詳細剖析原生家庭對於成年人在愛情、婚姻、教養等關係中所帶來的影響,並提供了27種疼惜自己的練習,幫助讀者學習擁抱、肯定並欣賞自己,重新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者認為,原生家庭對於成年人所帶來的傷痛,不應該抱持受害者心態,而應該深度理解父母的侷限與難處,並學習如何療癒自己。因為只有當我們學會愛自己之後,才能真正地去愛別人,創造出美好的人際關係。 |
|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周慕姿|寶瓶文化|2017 這本書是一本由台灣心理師周慕姿所撰寫的書籍,內容主要探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緒勒索現象,並提供了6道關鍵練習,幫助讀者擺脫情緒勒索,重新掌握人生。書中透過精準且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情緒勒索的面貌,並專門針對華人文化的特點,提出了避免情緒勒索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你在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或職場人際交往中遇到情緒勒索問題,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你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
|
《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陳鴻彬|寶瓶文化|2017 這是一本關於原生家庭、父母帶來的傷痛和如何療癒自己的書。作者陳鴻彬是一位心理師,以自己近20年的諮商經驗,寫下了29個真實故事,講述了人們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情緒勒索、被當成「情緒伴侶」、被投射期待、言語恫嚇或成為父母婚姻關係裡的代罪羔羊等種種傷害,以及這些傷害對他們日後生活的影響。書中還探討了如何走出傷痛、卸下捆縛,以「當自己的父母」般的心回頭傾聽、擁抱與療癒自己內在的小小孩,最終獲得釋放和自由。 |
|
《讓家自由,讓自己愛:35個家庭諮商的故事》 邱珍琬|奇異果文創事業|2015 這是一本由資深心理諮商師用35個家庭諮商案例故事所編撰的書籍。透過每個人在家庭中所受的傷痛,書中希望能夠讓讀者理解傷痛的真相、療癒內在的小孩,創造原諒與和好的能量。書中的故事涵蓋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孝順的孩子卻不受寵、夾在父母糾紛中的孩子、家人互相看不起、得不到家人支持的夢想、家庭回到家反而覺得疲憊、是否能夠恨父母親等等。每個案例都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揭露糾結與衝突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漣漪。透過這些案例,讀者可以檢視自己的家庭,更深刻地認識家庭關係,並學習如何修復不再甜蜜的家庭關係。 |
|
《為什麼不愛我:療癒無愛童年的傷痛》蘇絢慧|寶瓶文化|2015 本書是由著名心理諮商師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撰寫的書籍,探討了八種不同的無愛童年經歷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和技巧。蘇絢慧以同理心和柔軟的口吻描述了童年時期遭受父母責罵、缺乏陪伴、被強制要求成功、被期待聽話、被忽視、被教導仇恨、由外祖父母帶大、甚至替代父母角色等情況對個人自我價值和心理狀態的負面影響。作者提出看到內心童年所受的傷痛是自我療癒的第一步,並提供了許多具體方法和技巧來幫助讀者自我療癒,例如面對自己的傷痛、接受自己的情感、學會自我關懷和愛自己。本書透過深入的探討和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童年經歷,並提供了實用的工具來促進心理健康和療癒。 |
|
《親愛的,你不孤單:66封療癒書信寫給憂鬱的你 只管呼吸,所有的悲傷都將過去》詹姆斯.維特(James Withey)、奧莉薇亞.薩根(Olivia Sagan)|天下生活|2021 這本書收錄了來自世界各地憂鬱症復原者的書信共66封。每封信都以「親愛的你」開始,描述了最私密的個人經驗,提供正在和憂鬱症奮戰的人最誠摯、暖心的陪伴,以及鼓舞和支持。書中的每個字都真實述說著與憂鬱症共存的努力嘗試,在行動中尋找活著的意義。通過這些書信的阅读,可以讓讀者感到不再孤獨,並且明白憂鬱症不是永遠的,只要跨出最艱難的第一步,症狀會逐漸減緩,痛苦會平息,意義會回來,幸福也會再度蒞臨。 |
|
《聽-音樂比你想得更療癒:音樂治療30響》賴欣怡等著|釀出版|2017 這是一本介紹音樂治療的入門書,由五位專業音樂治療師撰寫而成。本書通過Q&A的方式回答了關於音樂治療的常見問題,包括音樂治療的定義、對象、目標、成效、進行方式、相關資訊等方面。作者們透過自身的臨床經驗和醫學實證研究,介紹了音樂治療如何平和人們的心情、穩定情緒,進而改善個案的問題。除此之外,本書還回答了一些常見的疑問,例如:音樂治療是否需要配合藥物?正常健康的人是否需要音樂治療?音樂治療能否幫助小孩更專注?音樂治療是否能夠治療失智症?……等等。本書特色在於通俗易懂,且是臺灣第一本輕鬆談論音樂治療的入門書,希望透過此書讓大家對於「音樂治療」更進一步認識。 |
2023-03-25 文 / 朱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