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學科研評比是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簡稱HEEACT)自2007年起,與台大圖書資訊學系黃慕萱教授合作所進行之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透過分析論文的質量,比較國際上各大學的學術競爭力,此排名之特色為使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對各學校於ISI資料庫(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之文獻進行資料收集、統計與分析,以近十一年之數據和近兩年之數據進行長期與短期的論文表現評量。
ISI資料庫由湯森路透公司建置,本排名使用的ISI論文資料庫包含WOS(Web of Science)底下的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和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等論文引用與期刊評比資料,在不分領域的情況下使用的評量指標如下表所示:
構面 | 2009年不分領域指標 | 權重 | |
學術生產力 | 近十一年論文數(1998-2008) | 10 | 20 |
當年論文數(2008) | 10 | ||
學術影響力 | 近十一年論文被引次數(1998-2008) | 10 | 30 |
近二年論文被引次數(2007-2008) | 10 | ||
近十一年論文平均被引次數(1998-2008) | 10 | ||
學術卓越性 | 近二年h指數(2007-2008) | 20 | 50 |
高被引文章數(1998-2008) | 15 | ||
高影響期刊論文數(2008) | 15 |
論文數與被引次數數據來自WOS的SCIE及SSCI資料庫;高被引文章數來自ESI資料庫的Highly Cited Papers數據中,被此次數排名前1%的文章數;高影響期刊論文數來自JCR資料庫影響係數前5%期刊之論文數。
h指數(h-index)係由Hirsch於2005年提出,其定義為:「一所學校擁有h篇被引次數達h次或以上次數的論文,且其他論文被引次數皆小於或等於h次時,該校即得到其h指數」,此指數同時兼具評量論文數量與質量的特性。
此排名所收集之數據正確性極高,但由於其排名之依據僅來自ISI資料庫內的論文表現,雖排名結果的數據分析相當客觀,但僅因特定資料庫上的論文表現,評量一所大學之學術競爭力的作法,卻無法對各校學術與教學發展有較全面之探討,特別對非英語國家、語文和文化差異未予以審慎之考量,引起國內學術界不小的爭議。
政大教育系周祝瑛教授即認為,台灣高等教育除了追求世界頂尖排名之外,還有培養廣大下一代、照顧那百分之八十的非學術頂尖學子的重大責任。此大學排名最令人擔心的是,由於論文表現為短期內各大學可努力的方向,且容易產生具體之數據以供評量,各大學會因此排名之故,將提升學術競爭力的重點全放在發表SCIE或SSCI論文上,若各大學之發展過度著重於提升該指標的表現,反會使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在追求排名的過程中逐漸迷失大學教育的本心。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近年持續進行中,對各大學之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此份排名由台灣進行高等教育評鑑的HEEACT所提供,台灣各大學難以忽視其排名結果。HEEACT與上海交大之排名同樣以量化數據對各大學之學術表現進行評比,是一種較理性客觀的評量方式,優點是可督促各大學研究人員提升其研究質量,卻也使無法量化之其他發展面向,如校友表現或比賽得獎等項目,難以受到重視,並低估了取樣資料庫外的研究成果產出,對各教學表現強行量化,一不小心更可能扭曲教學的本質,故各大學參考大學排名結果時,實應根據自身發展來考量改進之方向,避免讓提升大學學術表現流於一窩蜂地盲目追求漂亮數據。
參考資料:
- 2009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 周祝瑛,《觀念平台》五年五百億的功與過,中國時報,A26版,2010/05/20
文 / 吳孟瑾